《北大mba案例精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大mba案例精选-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像生产“别针”一样生产T型车
  经过几次磋商,马尔科姆逊和福特决定长期合作。福特的责任是造出一台合适的样车,这种车必须能和当时受欢迎的卡迪拉克、沃尔兹等汽车竞争,同时也便于公司根据样车估量出大规模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福特又一次与朋友C·H·威利斯工程师合作,而马尔科姆逊则忙于公司的财务和组织工作。
  福特和马尔科姆逊愿意在收益方面平分,每人各持该公司25%的股权,同在董事会任职。经过协商,两人作了行政分工。掌管钱财的马尔科姆逊任司库,福特任副总裁兼总经理,年薪300美元。
  从此,福特汽车公司开始推销他和威利斯设计的第一批产品。这种汽车不同于福特昔日热衷的那类赛车,而是既实用,又便宜,仅850元一辆。按照计划,第一批福特汽车的实际生产由零件商道奇兄弟负责。发动机大多数零件都在他们的车间里制造,然后装在拉草的大车上,运往麦克大街的福特工厂。实际上这一段时间,福特公司只须安配轮胎和最后的车体组装。
  福特效法沃尔兹的经营方式,竭尽全力缩短总体安装工序。他们充分利用供应商放宽的30到60天的赊款期,没有多久,就可以用顾客和汽车商预付的款项抵付全部工资和其它费用。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有利条件是:市场对汽车的需求量,特别是对福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至汽车商纷纷云集到福特公司订货,常常是不等发货就预先将现金储蓄在公司里。由于福特汽车公司经营有方,定价合理,又确保质量,因此买卖一开始就非常兴旺。前15个月竟售出1700辆,扣除税收及扩大生产积金以后,净剩红利达10万美元之多,等于原股值的100%强。
  1906年,公司的权力发生了一次转移,马尔科姆逊退出了福特公司,福特升任总裁。与日俱增的需求量扩大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它一季就能销出5000辆汽车,成了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至此,福特汽车公司的巨大成功仅仅是初露端倪,究竟什么类型的汽车最合市场的需要,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福特对于现代极为重大的贡献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并从此财运亨通。
  在选定汽车类型的过程中,公司决策人员必须考虑到社会上的惯例,择善而从。当时汽车业传统的做法几乎无一例外是面向较为富有的阶层,因此,福特公司1906年推销的新型汽车也是这样一种“奢华型”产品,车体笨重,且多为定制,非一般人的财力所及。这时,福特公司推出八种车型,分别用八个不同的字母标示,设计有别,价格各异。同时,他们提高了售价,最便宜的车售价为1000美元,最高的为2000美元。这一变革带来了灾难性的结果,销售数量猛然下降,利润仅10万美元,为前一年度的三分之一。滞销震惊了公司官员,他不得不再易其辙,转为薄利多销。次年,公司降低了售价,生意又魔术般地回升了。尽管当时全国性经济萧条已经露头,但从1906年下半年到1907年底这一段时间里,福特车的顾客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它生意纷纷倒闭,而福特公司却盈利125万美元。及时的政策变动,获得如此成功,主要归功于福特本人。对这一经济萧条时期的繁荣,公司董事们十分满意。为此l907年12月,他们投票决定将公司总裁、总经理——福特的月薪从300美元升到3000美元。
  次年初,福特制定了一个划时代的决策。公司宣布从此致力于生产标准化,只制造较低廉的单一品种。实际上这项方案在福特脑子里已酝酿了数月,甚至可以说数年之久。举其一,这种生产方针已有盈利的先例。该公司1906年至1907年的生产无疑地证明,产品价格越低,利润越大。因此,转而生产统一规格、价钱低廉,能为大众所接受的车辆从根本上讲是明智之举,从销售、盈利相结合的角度看,这个决定只是将昔日的最佳实践固定下来。
  福特捷足先登,较其同僚更早地认识到这种生产策略的意义,说明他不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也表现出了他技工、农民出身的气质,生产一种设计较简单的标准化汽车这一设想,乃是福特多年致力于解决生产混乱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早在1908年以前,福特就曾谈过,公司的产品若不制成像“别针或火柴”那样的统一规格,大规模生产的实现就遥遥无期。再者,福特在考虑产品时,不是着眼于那些腰缠万贯和以开汽车为体育运动的主顾,而是着重考虑和他一样的国民。1908年以前,他曾透露,他自己十分希望制造一种农民们能买得起,带有活动引擎,可拆可装的通用汽车。福特设想的是一种万能汽车,即能使农民们乘它去集市,又可以拆开用来锯木、汲水、驱动农机和搅乳。
  由此福特开发了他梦寂以求的,并能使他的公司征服市场的亲产品——T型车。T型车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丝装饰或华而不实之处,百分之百地实用。这正是福特所希望的样子。它的车体轻,坚固而不求其外表美观,而专在性能上刻意求精,普通人也买得起。T型车去掉了所有的附件,以850美元一辆出售,规格一致,的确像“别针或火柴”一样。
  T型车一投产就受到广泛的欢迎。它无须推销,自有主顾,其原因不言而喻。它之所以跃居当时各类汽车之首是因为农民正需要这种车,普通人又都买得起。它的机械原理极为简单,任何耐心的外行人都会很快地掌握。而且,当时的车辆包括T型车在内,都面临征服马车时代遗留下来的路面的难题。一般的汽车都经受不了危险的小路和平原各州土路复杂路面的考验,而T型车的每一个零件都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制造的。与当时其他类型汽车相比,T型车具有经久耐用、构造精巧和轻盈便利的优点。这种车底盘较高,可以像踩高翘那样通过乱石遍布或类似沼泽的路面,具有能穿越沙地、腐土和泥潭的优良性能。
  福特汽车公司这一时期的盈利情况也证明福特关于生产廉价车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T型车仅用一年时间就跃居畅销车之首,成为第一号盈利车。这一年出售了1。l万辆,在销售量和利润方面均超过其他汽车制造商。
三、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T型汽车出现后,福特汽车公司的经理们很快发现他们的设备不足以满足这种畅销产品的要求。实际上公司1908年推出T型车时的组装技术与五年前公司刚成立时毫无二致。
  福特厂当时和其它汽车制造厂一样,依靠全能技工组装汽车。组装工都是多面手,当岗位上的汽车部件一旦要变为成品时,他们就得走向下一道工序。后来程度有所改进。到1908年,工厂设了传递工,组装工无须再离开岗位去取工具或零件。同时,组装分工越来越细,原来是一名技工“包干”,现在是由几名技工各负责特定的几项工序,同时组装同一辆汽车。
  福特意识到公司的生产方式亟待改革,于是,1908年底,他决定请当时公认的工厂专家沃尔特E·弗兰德斯进厂协助。弗兰德斯被任命为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经理。在工资条件方面,福特提出,如果弗兰德斯能在12个月内生产出1万辆车,那么保证给他2万美元奖金,这种做法尚无先例。
  弗兰德斯热衷于此种工作,并以自己的名誉担保。他日以继夜地干,为福特的技术管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彻底改造了福特厂,将设备加以改装,又添了新设备,同时简化了公司的工资程序,最后,l万辆车的年度指标终于提前两天完成。由于他的努力,福特公司已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接着,福特公司在底特律市郊高原公园购买了大片廉价地皮,同时雇用了建筑师设计新办公楼和工厂区。这个新厂是于1910年开工生产。福特厂组装方式的革命即是在这里进行。
  福特及其工程师们作出的第一步重大改革,是在新建的部件中反复改组各部门的工序。技术人员在部件车间的布局上抛弃了老一套的作法,吸收了弗雷德里克·W·泰勒数年前在美国钢铁业提出的流水线生产理论,创造了新的汽车生产方式。福特的原则是:任何布局都必须能使工件尽可能不受阻碍地从一台机床“流”向另一台机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碍手碍脚的隔机搬运。到了1910年,福特厂在流水线生产方面已走到了同行业的最前列。
  到1913年末,福特又进行了几次反复的技术革新,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先是在部件生产中采用了传送带供应的方式,接着他们又将这种方式移植到车体组装中,将汽车组装工序从头到尾都置于“运动之中”,这种方法一举将组装T型车的时耗缩短了50%强,创造了汽车生产的新纪录。1914年1月,福特又进行了另一项重大革新,在高原公园厂安装了第一条全过程链式总装传送带,其效果如同施展魔法。3个月后,福特公司宣布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它能在93分钟内从无到有地装成一辆汽车。至此,福特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线全部完成。这在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篇,为其后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规定了模式。
  其后,福特继续致力于流水线的改进。在1920年,他实现了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的愿望,1925年,他创造了每10秒钟制造一辆汽车的纪录,在全世界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到本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日产汽车9000辆,年销售汽车90万辆。福特的名字也和他的T型车一起传遍全世界。
评点:
  福特的创业精神令人钦佩,但其战略眼光尤值称道:
  首先是福特的创造性和划时代的发展策略——设计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便宜、能大规模生产的汽车,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策略。这一明智之举,一举奠定了福特公司在汽车制造业的强者地位。
  其次是福特掀起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流水线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之成为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光辉典范。
  最后要强调的是福特的战略思想是成就整个福特汽车制造帝国的灵魂,其审时度势的决策和前瞻性的眼光将是企业家们学习的榜样。
  国际企业管理学博士:应帅
耐克:模仿与虚拟经营的典范
一、耐克公司的创立
  菲尔·奈特是一位技术平庸的参加1英里赛跑的运动员,他的最好成绩是4分13秒,没有进入世界级运动员(成绩为4分钟)的行列。但他50年代末在俄勒冈大学受到著名教练比尔·鲍尔曼的训练。鲍尔曼在50年代,由于他年复一年地获得破世界记录的长跑冠军,使俄勒冈州尤金市名扬于世。他不断地试穿各种运动鞋,他的观点是,跑鞋重量轻一盎司,也会对赢得比赛产生极好的效果。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期间,菲尔写了一篇论文,指出日本人能够以他们制造照相机的方式制造运动鞋。1960年获学位后,奈特前往日本,到奥尼楚卡公司申请在美国销售泰格尔跑鞋的资格。回到美国时,他把该公司制作的鞋的样品带给了鲍尔曼。
  1964年,奈特和鲍尔曼开始合伙。他们每人拿出500美元,组成布卢里帮制鞋公司,为泰格尔跑鞋生产鞋底。他们把成品放在奈特岳父家的地窖里,头一年他们销售了价值8000美元的进口鞋。白天,奈特在库拍利布兰德公司做会计,夜晚和周末,他沿街兜售运动鞋,大多数卖给了中学的体育队。
  最后,在1972年,奈特和鲍尔曼终于自己发明出一种鞋,并决定自己制造。他们把制作任务承包给劳动力廉价的亚洲工厂,并给这种鞋取名叫耐克,这是依照希腊胜利之神的名字而取的。同时他们还发明出一种独特标志Swoosh(意为“嗖的一声”),它极为醒目、独特,每件耐克公司制品上都有这种标记。在1972年俄勒冈州尤金市运动会预选赛期间,耐克鞋在竞赛中首次亮相。被说服穿用这种新鞋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第四名到第七名,而穿阿迪达斯鞋的运动员则在预选赛中获前三名。1975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鲍尔曼在烘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丙烷橡胶。制成一种新型鞋底,这种“华夫饼干”式的鞋底上的小橡胶圆钉,使它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弹性更强。这种产品革新——看上去很简单一一最先成就了奈特和鲍尔曼的事业。然而推动耐克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跨入最前列的真正动力主要的还不是产品革新而是仿造。耐克公司以阿迪达斯公司的制品为模型进行仿造,结果,仿造者战胜了发明者。
二、耐克公司的进攻
  实践证明,鲍尔曼发明的“华夫饼干”鞋底大受运动员欢迎。因而,随市场行情转好,这种鞋底在1976年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美元,而这前一年的销售额为830万美元,1972年仅为200万美元。
  耐克公司由于精心研究和开发新样式鞋的工作而在制鞋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部门雇用的研究人员将近100名。公司生产出140多种不同式样的产品,其中某些产品是市场上最新颖和工艺最先进的,这些样式是根据不同脚型、体重、跑速、训练计划、性别和不同技术水平而设计的。
  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市场对耐克公司的需求已十分巨大,以至于它的8000个百货商店、体育用品商店和鞋店经销人中的60%都提前订货,并常常为货物到手等待半年之久。这给耐克公司的生产计划和存货费用计划的完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耐克公司销售额在1976年为1400万美元,仅半年后便上升到6。4亿美元。耐克公司的市场份额为33%,为市场占有率之首。两年之后,它更遥遥领先,其市场份额已达近50%。阿迪达斯公司的市场份额则减少了,不仅大大低于耐克公司,而且像布鲁克公司和新巴兰斯公司这样的美国公司也成为使它担忧的对手。
  在1982年1月4日出版的《福布斯》中的,“美国产业年度报告”把耐克公司评为过去村年中赢利最多的公司,位居全行业之首。
三、耐克公司获得成功的因素
  毫无疑问,耐克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