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北大 妹妹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姐姐北大 妹妹清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好最可爱。    
    童心不是装出来的,也模仿不了,是不受客观影响的自然流露,是对孩子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深切的关爱。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别的,是当真的长大后,童心依旧在。妈妈总说我孩子气,长不大,担心我做不了妈妈,恰恰相反,童心不改是做一个好妈妈的基本品质与最大优势,是与女儿心心相印的通灵宝玉,只要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我都喜爱,都能完全地投入其中,那时候的我,哪里是什么妈妈,完全是一个大姐姐!    
    


第二部分同伴相师很重要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教育是一笔可行性资源。美国坦斯福丁大学校长坦言道:一个人真正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并不很多,有一半东西是从同学身上学到的。鲁迅先生则恳切地劝导大家:“青年又何须寻那些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    
    德国小儿科医生内特尔第一个关注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1906年,他写了《独生子女及其教育》一书。他觉得独生子女一系列问题在于:一是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溺爱;二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关系。    
    今天的孩子们虽然吃得好,穿得好,生活条件优裕,学习环境舒适,可另一方面,孩子们好可怜、好孤单,他们完全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生活在六位长辈的包围圈中,过多的呵护使他们无所适从。    
    还有另外一种情形:一些父母尤其是私营业主,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连和孩子说话、见面的机会也没有,只能通过留言条、打电话向年幼的孩子发号施令、安排生活,这时候的孩子孤苦无助,感觉自己被父母所忽略,像只小蚂蚁,被人踩死都不知道。    
    “没有同伴玩,没有欢笑声,只有做不完的作业”,构成大多数孩子普遍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城市儿童,被严严实实禁锢在四角房子里,壁垒森严的防盗门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切断了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资料显示:我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教育子女失败。许多家长面对激烈竞争,不惜高额投入,把年纪很小的孩子送到这个培训班,那个学习班,家教请到家里来,培养特长,激发兴趣,提高技能,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可痛心疾首的是此做法无情地剥夺了孩子与同伴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导致孩子人格基础训练的严重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孩子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大懂得别人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往往以自己的幻想去要求对方,如果对方不买帐,于是打架、斗殴、争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这不一定是坏事,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缴付的学费。在习以为常的争吵打闹中,不善言词的孩子学会据理力争,胆小怕事的孩子学会勇敢,任性的孩子学会谦让,霸道的孩子懂得收敛……    
    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是接受同伴教育的最好时机。孩子的潜力是在玩耍中被激发出来的。    
    游戏也有规则,不是谁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如果每个孩子只想当公主不想当丫环,只想当好人不想当坏人,结果只能是谁都玩不成。为了玩得成,玩得好,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或者轮流尝试各种角色,体验其中的滋味。    
    玩耍是孩提时代的一门重要功课!在与同伴的玩耍中,他们学会独自决定、独自选择、独自行动,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产生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增强独立性。他们以一颗纯洁稚嫩的童心,一点一滴地感觉生活、理解生活;他们认真地感受痛苦、感受被欺侮、感受成功、感受真诚,从而激发起“维护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美好情感;他们在失败中克服内心的弱点,建立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人生观;当他们得到同伴的肯定、尊重与由衷赞美时,会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渐渐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日益形成,各种技巧、技能得以良性发展,辨别真假判断是非的能力大大提高。他们在成长中学习成长,如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一样。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从两岁开始,就需要和他们同龄或略大一些的孩子一起玩耍。理性的父母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把自己的孩子坚决地毫不含糊地送到孩子们中间,那是一个纯正无邪、真诚友爱、鲜活生动、充满信任的极乐世界,令人神往。即使有条件不送幼儿园的家庭,也还是要让孩子过过集体生活,远比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的孩子有更大的相融性。    
    或把小朋友请到家,或把孩子放出去,让他们完全融合在一起,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惟此为大。    
    婷婷最好的朋友宋玮非常出色,特别优秀,现在读复旦大学研究生。为了让独生女儿独而不孤,她的爸爸妈妈不惜血本,别出心裁,每年冬天都要储备好多好多水果,让上小学的女儿搞“水果外交”,用红红的大苹果、黄黄的雪花梨去“勾引”别人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她们家常常是“小朋满座”,三个、五个不等,邀请人数最多的一回一共八个。一次,妈妈到外地出差,爸爸有事要出去,粗中有细的爸爸洗了两大盘苹果作“诱饵”,“教唆”女儿“诚招天下客”,几个小朋友欢欣而至,边吃边玩,捎带做作业,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乐不可支。从下午4点一直闹到晚上7点,小宋玮以种种优质服务款待众多小宾客。当孩子们不客气地吃完苹果表示要离开的时候,小宋玮急了,她使出浑身解数,说我们家的苹果多着呢,已经顾不上洗不洗了,只要能把伙伴们留下来就成,每人再一个,再一个,再再一个,当每个孩子吞下去第六个苹果,谁都说“如果再吃一点点,小小肚皮就该‘放炮’”的时候,小宋玮没招了,只有含着眼泪送走自己尊贵的小客人。    
    


第二部分把孩子送到孩子们中间

    这个学费没有白出,小宋玮与同学的交往十分广泛,和同学们的关系特别和谐,长大后的宋玮落落大方,热情奔放,性格开朗,在同学中如鱼得水,人缘极好,威信蛮高。    
    小学生对爸爸妈妈很信任、很依赖,有什么事儿总愿意讲给爸爸妈妈听,希望得到指导帮助。上初中后的孩子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的内心对父母、对师长往往封闭起来,对同学却完全开放。他们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学会真诚表达,学会友善待人,学会密切合作,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    
    孩子们同龄,容易被小伙伴认同、接受,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同时他们又缺乏生活、社会经验,容易产生矛盾,发生纠纷。这没有多大关系,家长不要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要太多地介入到他们正常的矛盾之中,不要轻意对他们说长道短指手划脚。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希望大家坚持“以儿童去教育儿童”的原则,假如孩子之间有了隔阂,让他们自己去消除;有了问题,让他们学着处理;有了矛盾,鼓励他们想办法化解;有了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法国作家莫罗阿说:“学校里的同学比父母是更好的教育者。”抗战时期,陶行知到战区流亡小学参观,老师们全吓跑了,孩子们自动组织起来互教互学,陶先生很受感动,他即兴作诗一首:“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主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大家看了十分赞赏。一个9岁的小男孩看后反问道:“只是大孩教小孩吗?小孩没有教过大孩吗?”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夸奖孩子问得好,即刻把第二句改成“小孩主动教小孩”,只改了一个字,就把这首诗改活了,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闲暇时常想:婷婷的学习为什么比姐姐格外轻松?为什么娉娉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婷婷多得多,婷婷的智商真的高出姐姐很多很多吗?诚然,婷婷聪慧过人,但娉娉的思维质量也很好呀,会不会婷婷是在不留意中对姐姐的课程有所了解呢?有时她会不经意地说:姐姐的书我大部分都会,我想这应当是婷婷学习一直很轻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也经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女儿为什么能够同步发展共同进步呢?完全在于她们年龄相仿,成长环境一样,心理特征相近,她们的课程也仅仅相差一年,相互的影响和感染无所不在。两个孩子像两朵怒放的花蕾,跃跃欲试争香斗艳,让人喜不自禁。娉娉的刻苦上进自成风格,学习自觉性已经养成,妹妹试图和姐姐较劲,比着上,双双互动,形成一个很好的竞技场,争先恐后,各不相让,才有了今天的姐姐北大妹妹清华。    
    楼下那片很小很小的空地上,永远活跃着两个女儿和小朋友们活泼欢快的身影,他们永远是那里的小主人,他们一起唱啊、跳啊、说啊、笑啊、打啊、闹啊。他们不停地变换着玩的花样:跳绳、跳方、踢毽子、丢手绢、堆沙堆、过家家、捉迷藏,互相追逐,奔跑跳跃,总也玩不够,总能听到他们的雀跃欢呼声,嬉耍逗闹声,不到很晚很晚,那里很难安静下来,直到那里没有一点声音了,姐妹俩才手牵着手回家。    
    每到星期天、寒暑假,房前屋后的小朋友、三五成群的小同学总喜欢找两个女儿一起做游戏,一起做作业,一起朗诵,一起做手工……孩子们出入我家频繁,欢声笑语不断,可爱的孩子们甚至把我们家当成他们的“第二个家”了。直至现在,每次放假,女儿的童年伙伴、小学同学、中学同学以及高中同学,一拨又一拨到家里来,或痛快地玩一通,或尽兴地聊一聊,或开心地吃一顿,畅叙别后情谊;话说各自学习、生活情况;交流所见所闻不同感受……    
    两个女儿在众多的同伴们中吸收养分,丰富自己;她们在与同窗、朋友的亲密共处中天天向上,健康成长。衷心感谢同伴们、同学们给予女儿很多很多,这是她们一生一世的无价财富,他们会结伴同行到很远。他们互为镜子,共同努力;他们相互鼓励,增添力量;他们相互祝福,畅想未来!    
    


第三部分盼儿女成龙凤,不如自己先成龙凤

    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是每一个家庭举足轻重的大事。“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家长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期盼。舐犊情深,天性使然。呕心沥血,不惜代价,一心要将孩子培养成才的故事天天在继续着。同样的感人,同样的悲壮,只因为内容各不相同,最终造成结尾的有喜有悲。    
    成千上万的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一碗饭吃,有一碗“好饭”吃,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多少父母望子成龙焦灼成疾,甚至到心理变态的地步。不是吗?多少父母因为孩子学业无望、恨铁不成钢,导演出一出出杀害亲生骨肉的惨剧,目不忍睹,耳不忍闻。青海小学生夏斐因为考分不高,被母亲活活打死;湖北11岁学生小夏礼因为逃学,被父亲用绳子吊死;3岁小男孩胡丹丹因一句唐诗背不出,被父亲一脚踢死……还有一些高官得座重权在握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安排工作、出国留学,于党纪国法不顾,徇私舞弊,最后落得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今天的父母陷入一个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与完全地放弃自己泯灭追求形成巨大反差。为人父母,宁愿逼着孩子做功课,却不肯发奋努力“克己成龙”走一程,不能以积极奋进的学习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给孩子立个榜样出来,向孩子揭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给孩子提供一种向上登攀的力量。他们养成“运动”孩子的习惯,越是自己打不起精神来的事情,越是让孩子去做。见书头疼从来不摸一下书本的家长朋友,却要求十岁八岁的孩子灯下苦读回回拿好成绩,假如孩子考得不好,动辄拳打脚踢,配吗?每天“搓麻不睡、跳舞不累”的家长,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当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出人头地独领风骚,可能吗?    
    孩子的模仿性极强,他们常常喜欢把自己最亲近的人作为楷模去效仿。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而独独在父母身上找不到一面高扬的精神旗帜。爸爸妈妈天天垒方城上歌厅泡酒吧洗桑拿得乐且乐,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头昏脑涨做做不完的作业背背不完的书呢?    
    当年近不惑的我,在报纸的夹缝里看到以上几个例子时,沉睡了半辈子的心灵一下子激活过来。恰逢这期间,八岁的娉娉有一天没有午睡“一口气写了三封信”这件事像一只重锤,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一下子喝醒了我。握着女儿那双绵绵小手,我惭愧心折长泪横流,痛定思痛狠下决心,我要换一种活法给人看,我要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在人前。    
    在我35岁生日那天,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夜晚,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篇“我必须奋斗”的昂扬誓言:    
    我必须奋斗,别无选择,就冲我为人之母,也决不能放纵自己继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如果一再原谅自己的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我又有什么资格要求我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为人母亲当师表,要做一个好榜样给女儿,我不能愧对母亲这样的崇高称谓,混迹于酒囊饭袋之列,我要站在我的基础上苦苦挣扎向上攀缘,哪怕是爬、甚至是挪也要向前,进一寸是一寸,挪一分是一分。    
    伟人没有望子成龙,他们志当高远身体力行,努力完成自己成龙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没有寄望儿女功成名就,他苦苦奋斗了一生,实现了自己拯救中华的伟大抱负;鲁迅没有寄望儿子出人头地,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写作上,别无争议地坐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头把交椅;老舍先生只要自己的孩子做个诚实的马夫或凭手艺吃饭的人,自己却以不朽的作品赢得“人民艺术家”的美誉。只有那些对自己失望甚至绝望的父母才会把本应自己完成的使命转嫁到孩子身上,越是望子成龙心切,子女越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