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伤寒论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阴病。不论寒邪热邪。见此阳微阴浮之脉。俱为欲愈之几矣。又何以知其发热汗出也。于太阳原文 
知之。太阳中风原文云。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少阴见阳微。即太阳之浮脉也。再阴脉浮 
而不沉。非弱之义乎。于此知其阴病转阳。里邪透表。必发热汗出。见欲愈之神理也。发热则阴寒 
已微。况脉不见沉紧。则非内阴逼阳于外之反发热也。汗出则里病已除。脉又不见沉细。则非阴盛 
逼阳出亡之汗自出也。此皆辨析于毫厘。而虚实寒热。进退真假之理。跃如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目】方中行曰。不伸曰蜷。阴主屈故也。症俱见而脉不至。阳已绝矣。不烦而躁。孤阴亦欲 
自尽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目】朱震亨曰。手足不逆冷。阳足拒阴也。阳虽微。尚能内拒。正阳犹存于中。而阳气犹充 
于四肢。阴病中得此。岂有死理哉。设或脉有不至。不过阳气衰微。不能快行于经隧间耳。非脉绝 
也。灸少阴本穴者。就其经行之道路。扶其阳气。使得宣通。则脉必自至。而吐利亦自止矣。曰七 
壮者。不必定在一处。凡少阴之经。起止循行处。皆可灸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 
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朱肱曰。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症。盖阴症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 
者。亡阳也。 
【纲】仲景曰。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目】柯琴曰。脉者。资始于肾。朝会于肺。肾气绝。则脉不至。三部手足皆至。是脉道大通。 
根本俱足。非暴出可知。故所致之脉和调。虽大烦不解。亦不足虑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目】朱肱曰。少阴病。始得。发热脉沉者。固用本汤矣。若二三日常见少阴无阳症者。亦须 
微发汗。麻黄附子甘草汤。此不可不知也。若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者。大柴胡去 
大黄。 
张介宾曰。太阳症似少阴者。以其发热恶寒而脉反沉也。少阴症似太阳者。以其恶寒脉沉而反 
发热也。如仲景曰。太阳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若不瘥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以 
及本条。此二症。谓在太阳。其脉当浮而反沉者。因正气衰弱。里虚而然。故当用四逆。以里虚不 
得不救也。病在少阴。当无热而反热者。因寒邪在表。犹未传里。故用本汤。以表邪不得不散也。 
此二症者。均属脉沉发热。但其有头痛。故为太阳病。无头痛。故为少阴病。但在少阴而反发热者。 
以表邪浮浅。可以汗解。其反犹轻。在太阳而反脉沉。以正气衰微。虽施汗下。其反为重。由此观 
之。可见阳经有当温里者。故以生附配干姜。补中自有散意。阴经有当发表者。故以熟附配麻黄。 
发中亦有补焉。此仲景求本之治。其他从可知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乃少阴肾脏病也。骨属肾。肾寒故骨俱痛也。即此一端。盒饭急救其脏中 
之阳。宜用本汤也。 
【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 
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 
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 
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目】庞安常曰。五条。不言症。非无症也。少阴之症自具。不必言也。独云脉沉。则寒邪坚 
实凝固。脏中将有灭阳之势。可知。是即脉一端。盒饭急温以救阳也。 
柯琴曰。首条。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 
是表为虚热。里有真寒矣。 
仲景凡治虚症。以里为主。此是伤寒症。然脉浮表热。亦是病发于阳。世所云漏底伤寒也。二 
条。诸症皆麻黄。是病为在表矣。其脉当浮。今反沉。此为逆也。当凭脉之沉而为在里。阳症见阴 
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热虽发于表而为阳。虚寒反据于里。是真阴也。三条。脉弱而微热。非相 
火也。膈上有寒饮。故呕也。四条。脉微欲绝而见吐利交作。下利清谷之症。是气血丧亡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朱肱曰。大抵阴症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病患尺寸脉俱沉细欲 
寐者。少阴症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 
少阴病。口燥舌干而渴。急下之。不可缓。大承气汤。若脉沉而迟。四逆汤温之。盖以口燥而 
渴者。知其热。脉沉而迟者。别其寒也。 
少阴属肾。古人谓之肾伤寒。其口燥舌干而渴。固当急下。大抵肾伤寒。亦多表 
里无热。但苦烦愦。默默而极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旧用四顺汤。古人恨其热不堪用。 
云肾病而体犹有热。可服仲景四逆散。若已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厥冷。乃无热候。可增损四顺 
汤。 
少阴症。口燥咽干。即云急下之。盖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藏。流于少阴之经。肾 
汁干。咽络焦。故口燥咽干而渴。即宜急下。非若阳明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亦有一症。发热 
汗出多。急下之。阳明属胃。汗多则胃汁干。故亦须急急下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柯琴曰。此比上条脉症皆轻。热微厥亦微。此阴阳相等。寒热自和。故易愈。 
【纲】仲景曰。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 
之。 
【目】杨士瀛曰。加猪胆汁于通脉汤中者。反佐之法也。必有阴盛格阳之症。故用之。观白通 
汤可知。 
【纲】仲景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下利。手 
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 
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目】柯琴曰。寸脉沉迟。气口脉平矣。下部脉不至。根本已绝矣。诸症皆内外。水谷之道俱 
绝。故此为下厥上竭。阴阳离决之候。生气将绝于内也。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 
而阳可回也。 
三条四条两症。不呕不烦。反佐而服白通。外灸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鳌按。三四条之生死。总以脉为凭 
【纲】仲景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 
故也。 
【目】柯琴曰。首条。虽无外卫之微阳。亦未见内寒诸险症。二条。当汗而反下。下后又发汗。 
以至纯阴无阳。而脉沉微。此四逆之变剂也。三条。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亦 
即干姜附子症。 
【纲】仲景曰。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伤 
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目】鳌按。脉象空虚。故为亡血。促为阳脉。阳虚而促。理固然矣。然阴气太盛。亦往往见 
促脉者。总之促结代。皆是虚脉非灸不可。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 
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目】喻昌曰。与白通反至厥无脉。干呕而烦。此非药之不胜病也。以无向导之力。宜其不入 
耳。故复加人尿猪胆汁之阴。以引阳药深入。然脉暴出死。微续生。亦危矣哉。 

卷十四·少阴经症
表热里寒表寒里热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目】柯琴曰。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虚热。里有真 
寒矣。 
【纲】仲景曰。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 
主之。 
【目】成无己曰。吐利亡津液。则小便宜少。小便复利而大汗出。津液不禁。阳气大虚也。脉 
微为亡阳。若无外热。但内寒。下利清谷。为纯阴。此以外热为阳未绝。犹可与通脉四逆汤救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喻昌曰。下利里寒。种种危殆。其表反热。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恶寒。而手足厥。脉欲 
绝。明系群阴格阳于外不能内返也。故仿白通之法。加入四逆中。以入阴迎阳也。 
魏荔彤曰。脉者本阴阳相合而无间之神也。今阴独阳无。脉故微绝。必复回其阳。俾与阴两相 
调匀。而后脉可得通。酌用四逆为主。更增减之。使阳回脉通。此于脉出不出。见愈不愈之机。从 
至险处立救法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此条比之上条。其症较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目】王肯堂曰。表热里寒者。脉虽沉而迟。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阴症亦有 
发热者。此表解也。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身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此表寒也。时时自烦。 
不欲近衣。此里热也。 
魏荔彤曰。此不言下利。则阳旺于中焦。较他条下利而利自止者。又胜。虽恶寒足蜷。亦见少 
阴症象。然阳时烦而阴不躁。且欲去衣被。内有阳存。不须言矣。不但当辨其经邪脏邪。为温为汗。 
本易为力。且当识其烦而欲去衣被之故。为阳存之有余。而扶阳抑阴。亦不可过为猛烈矣。此又阴 
病见阳症易治之一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面色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 
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 
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 
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阴寒内竭。逼其浮火上行于面。故发赤色。非热也。若误投寒凉之剂。即 
死。又夹阴伤寒。虚阳泛上者。亦面赤也。但足冷脉沉者。是又烦躁面赤。足冷脉沉。不能饮水者。 
此阴极也。宜温。 
柯琴曰。上条。是寒热相半症。下利清谷。阴盛于里也。手足厥冷。寒盛于外也。身不恶寒面 
赤。阳郁于表也。咽痛利止。阳回于内也。腹痛干呕。寒热交争也。温里通脉。乃扶阳之法。脉出 
则从阳而生。厥逆则从阴而死。下条。脉症较轻。热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阴阳相等。寒热自 
和。故易愈。 
鳌按。诸家面色之说。详在少阳经症。互参之可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头痛眩冒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目】李杲曰。内症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症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此 
又内外症之不同者也。 
王肯堂曰。下利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陈士铎曰。少阴症。下利虽止。而头眩晕。亦是死症。盖阳虽回而阴已绝。下多亡阴。竟致阴 
绝。而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乱动。所以眩冒。此阳欲脱而未脱。补其阳而阳气生。阳生则阴之 
绝者。可以重续。阴生于阳也。方用参桂汤。人参二两。肉桂二钱。参能返阳气。桂能走肝肾。兼 
补阴也。 
【纲】仲景曰。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目】鳌按。发热头痛。病在表。本太阳麻黄症也。脉当浮而反沉。故为逆。 
【纲】仲景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目】柯琴曰。呕而无物。胃虚可知。吐惟涎沫。胃寒可知。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得以乘 
之也。 
【纲】仲景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 
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目】寇宗 曰。此条脉症皆轻。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自解也。 

卷十四·少阴经症
鼻衄
属性:【纲】仲景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 
目。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目】朱肱曰。间阴症有衄血者乎。答曰。阴症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无汗。强发而动 
血。则有之耳。 
刘完素曰。衄为热。无寒。是以三阴无衄。如本条是名下厥上竭。非衄也。 
戴原礼曰。少阴初得病。医误以发汗法。迫血动经。妄行而衄。其血水独出于鼻。或口耳目。 
又有阳陷入阴。四肢厥逆。医见其厥。谓寒邪在表。从而汗之。当下反汗。以致动血。故谓下厥上 
逆。为难治。先哲云。桂枝下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